中老年患者,主訴經常於飯後覺得上腹部脹悶難受,伴食欲不振,噯氣頻頻,甚至有噁心嘔吐感和胃脘疼痛等症狀。他們做了西醫檢查,均排除胃腸道的器質性病變,如消化道腫瘤、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病。對於這種非器質性的以消化不良為主要症狀的胃腸病,西醫診斷為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(Functional Dyspepsia, FD),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,本病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。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顯示,本病與胃腸道(包括食道、胃和小腸上段)蠕動功能障礙,胃和十二指腸慢性炎症,以及患者的精神因素有關。而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飲食習慣,亦能誘發和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狀。
中醫稱為「胃痞證」
中醫學中並沒有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的病名,本病之主要症狀,如食後胃脘脹悶,噯氣頻作,噁心嘔吐,胃脘疼痛等臨床表現,則相當與中醫學之「胃痞證」、 「胃痛」等疾病範疇。
中醫認為本病病位在胃腸,又與肝、脾兩臟相關。其主要發病機理雖然錯綜複雜,虛實兼夾,但可以總括為脾胃虛弱,氣機鬱滯兩個方面。而飲食不節,生活壓力過大,情志鬱滯等可為誘因,這些誘因均可加重脾胃損傷,致使胃失和降而發病。
治則為健脾行氣
中醫對FD的治療,主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,臨床上根據FD的症狀表現之主次輕重,舌脈情況和發病原因,大體上將FD分為以下數個證型:脾虛氣滯,脾胃濕熱以及寒熱錯雜等,治療上以健運脾胃,調理氣機為治療大法。藥物方面,不少中藥,如疏肝理氣類(枳實、厚樸、香附、木香),消食類(山楂、神曲、穀芽、麥芽),補氣類(人參、黨參、白朮),芳香化濕類(藿香、白豆蔻),瀉下類(大黃)等已被證明有顯著提升胃腸動力,消除胃腸脹氣的功能。
餐後散步緩脘腹飽滯
在藥物治療的同時,生活起居的調攝對FD的轉歸也十分重要,如:一、 培養定時而餐的習慣,避免過饑或過飽,進餐時要細嚼慢嚥;二、避免餐後立即伏案工作,或看手機的不良習慣;三、「飯後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」,鼓勵餐後緩行散步10-20分鐘,這對緩解FD的症狀非常有效,值得重視和推廣。
工作壓力大,生活節奏緊張,進食過快等,均可誘發消化不良症狀。
餐後散步一會,有助消化。